細數新媒體投資峰會觀點精華!探索資本+資源+服務的產業鏈投資模式
2018-11-30 20:56:57
來源:
DVBCN 熱度:
11月28日至12月1日,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盛大舉行。本屆大會以“凝心聚力,創造美好新視界”為主題。新媒體投資峰會在30日下午舉行,聚焦在新媒體產業領域投融資的高端論壇,目的是為新媒體行業的企業投融資和產業合作服務。
派瑞新媒投資創始合伙人、中財新媒體產業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 張宇霞
此次峰會邀請了新媒體產業鏈各個板塊的領軍企業以及中央電視臺、全國各省、市電視臺領導、新媒體負責人參會。主辦方中財新媒體基金創始合伙人張宇霞在歡迎致辭中對新媒體產業投資進行了深入解讀,指出未來產業鏈戰略投資方式是投資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文斌先生也出席了峰會并做了主題發言。汪文斌對目前短視頻領域的一些現象做了深入分析,通過詳實的運營數據探究短視頻內容產業的未來。山東海看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曉剛、國廣東方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毛衛兵、芒果超媒副總經理鄭華平等嘉賓也做了精彩分享。
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汪文斌
汪文斌表示通過對網絡短視頻的研究,快手為代表的商業短視頻平臺發布數量最多,頭部內容特點以偏向娛樂及個人生活為主;短視頻制作機構類型中,傳統媒體發布者的比例呈逐月上升的趨勢,社會制作機構占到了三分之一,保持著穩定的趨勢。
在數據的采集、處理及存儲系統支持方面,通過分布式爬蟲系統開展鏡像模式采集,對監測平臺進行周期性請求,并對采集到數據進行去重處理。在配套軟件系統上,主要采用了ElasticSearch集群,1萬行+原創代碼處理短視頻報告數據。存儲硬件系統上,供以14臺8核服務器。
數據的采集機制,通過每日3到4次的定時采集,單條的短視頻持續追蹤達15至30天。到了短視頻報告數據處理上,利用人工每日核查進行專題關鍵詞定向監測,日均可抓取800萬條。頭部賬號數據的檢查上,月均不重復數達2000萬條,月度活躍發布者達60萬個。最后,再對300條+短視頻內容分析計算出報告數據。
山東海看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 張曉剛
張曉剛表示截至目前,國內已有12家廣電企業登陸A股市場,大多數通過IPO方式實現上市,華數傳媒、湖北廣電、芒果超媒則通過重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從細分行業來看,目前已上市企業中以有線電視行業為主。
在資本為王的背景下,互聯網巨頭成為廣電業最大競爭對手,這些巨頭攜帶資金優勢進入廣電業,使傳統廣電媒體生存出現困難,市場份額、用戶數量、廣告收入等不斷受損。
“前有狼,后有虎”,以媒體融合為背景、跨界發展的資本運營似乎已成為傳統廣電發展和順勢而為的重要舉措之一。
廣電產業發展之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是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和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流程再造,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這種新型整合作業模式已逐漸成為傳媒業的新潮流
“媒體融合”的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媒體融合的影響
對產業格局而言:新媒體造就了信息開放的新局面,造就了全時空傳播的新局面,造就了一人一媒體、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局面,造就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迅速更替的新局面。尤其是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推動,不斷使傳播形態更加豐富,推動了自媒體、私媒體、草根媒體、公民媒體、獨立媒體、參與式媒體、社會化媒體等傳播形態的形成。
用互聯網思維指導媒體轉型
開放融合:以“開放”的姿態去順應時代發展,迎接新媒體,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關系;受眾思維:傳播理念從“我播什么你看什么”轉變為“你需要什么我播什么”。
運用最新技術構建全媒體平臺
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通過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掌握受眾的信息,分析他們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策劃節目內容,調整運營方式,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用戶、留住用戶。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深耕”客戶端:客戶端提供高品質資訊,力求貼近移動互聯時代用戶的閱讀習慣。
國廣東方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 毛衛兵
一、轉播、點播、互動、特色專區 從平臺到終端全產業鏈布局
國廣東方的全產業鏈布局是平臺到終端的可管可控流程,包括轉播、點播、互動、特色專區。在點播板塊,國廣東方和股東方阿里在戰略層面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在優酷層面的頭部內容和時效性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還有體育、融媒體等方面的合作將有序化推進。
二、從內容、服務、技術 做中華文化的國際出口
在海外業務方面,國廣東方致力搭建最優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國際新媒體交流平臺,其定位是內容輸出(頭部內容、體育、大劇院、國際電商)、服務輸出(傳統發行和新媒體業務)、技術輸出(IPTV、OTT、平臺側、終端側等等。
三、資本運營助力 物聯網時代的開放連接平臺
毛衛兵表示國廣東方是OTT集成播控平臺,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分發平臺,也是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的開放連接平臺。
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芒果TV副總裁、芒果互娛董事長 鄭華平
今年7月,集結成軍的“芒果超媒”將聚焦核心年輕、垂直用戶群體,以青年文化價值為引領,集結紅色基因、創新基因和市場基因,尋找內容、產品和生態價值的最大釋放。
鄭華平認為。他用兩點總結了芒果TV在傳播青春正能量價值觀中的思考:第一,以用戶為基石,重情感呼應。第二,以青春為向導,重價值引領。
紅色基因:做青年文化價值的引領者
鄭華平認為。他用兩點總結了芒果TV在傳播青春正能量價值觀中的思考:第一,以用戶為基石,重情感呼應。第二以青春為向導,重價值引領。
創新基因:構建芒果內部生態圈
近年,湖南廣電得益于芒果內部生態的人才組建、人才共享,已經打造了超過50個工作室團隊,連同周圍幾公里“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的上千家文化創意團隊,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人才雙生態圈。基于“芒果超媒”的全產業鏈資源打通,通過生態融合創新,將內容生產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市場基因:融入馬欄山開放朋友圈
互聯網發展是無國界、無邊界的,通過互聯網這個載體,芒果生態已經延伸到每個人的“朋友圈”中。在深入了解用戶和市場的基礎上,鄭華平介紹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整合資源跨界融合。第二,尋找下一個增長點。
北京銳馬視訊科技有限公司CEO 隋治強
生產、儲存、安全、運營 四方面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新媒體
隋治強提出銳馬視訊在人工智能融入新媒體全業務的四大流程:生產方面利用圖像增強能力,有高清轉4k、表情轉高清、經典老片修復、網絡視頻修復;儲存方面優化視頻結構化分析,結合場景化+標簽化+自動編目著錄;安全方面進行內容審核,包括恐暴識別,情色識別,政治敏感識別,違禁品識別;在運營方面配合圖像識別、場景識別、音頻水印,從內容生產到內容播出整備,內容運營發布,多終端展現,體現銳馬視訊智能化運營。
在智能運營這一環,圖像識別包括智能內容圖像識別和廣告內容精準投放,場景識別包含智能識別場景內容和實時疊加強關聯性廣告內容。銳馬視訊的黑科技—音頻水印適合不同的場景,比如演唱會現場互動,節目播出檢測、統計、跟蹤,電視節目互動等。音頻水印疊加可以進行聲音種類細分,采用多種的水印算法嵌入策略。
圣劍網絡董事長兼CEO 龔靜毅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到現在為止,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內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物質豐富生活無憂,特別是21世紀之后全中國的發展領先全球,行業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變化當中有一點大家感觸特別深,我們小時候下課之后弄堂里面球場上,或者是家里的電視機前是我們常去的地方,放學以后弄堂里面打打彈珠,晚上到家一家人看看電視晚會聊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家里的場景是一臺手機,一臺PAD,或者一臺電腦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
對于從前來講,家庭娛樂是拉近家人與家人之間最有效的工具,在國內電子游戲進入了一個誤區,在很短的時間內國內游戲發展特別的迅猛,就導致很多的經濟問題,可能是國內的一些實際經濟環境迫使很多的游戲公司,為了一些經濟的利益,就會故意的提高一些人均付費,盡可能把用戶捆在游戲上面,讓成年人更多的時間黏在游戲上,就導致一些惡性的循環,像之前發布的一些《保護未成年人條例》。游戲能夠給家人帶來歡樂,但是在國內造成很多不良影響。
雷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 郭彤
郭彤表示,雷鳥科技懷抱開放的心態,致力于打造共利、共建、共生的OTT生態命運共同體。以與騰訊合作為例,雙方是從“共利”開始,在最初的時候,雙方都能夠獲得用戶和收益,有了良好的開端,就演進為“共建”,騰訊作為戰略股東注資雷鳥科技,雙方建立聯合運營團隊,圍繞電視大屏各類家庭娛樂場景進行布局,實現戰略資源的跨界互補,而現在雷鳥則在追求與騰訊“共生”,讓雙方相互影響、交叉聯結,成為命運共同體。
要達成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郭彤表示在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資源、資本側進行大力的投入的同時,還要利用起時代的機遇,與多層次伙伴一同協作建立起良好的協作共贏的關系,才能一同創造美好的未來。具體來說,要分成以下四個關鍵點。
首先是開放。郭彤坦言過去的雷鳥不夠開放,但現在的雷鳥正步上全面開放之路。開放不只局限于業務端,也包括用戶端,乃至產品、技術和能力。
其次是敏捷。他認為敏捷是一種競爭力,不僅僅能幫助雷鳥探索和創新,還能靈活反饋和支撐,在未來的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者是多種合作方式。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是簡單的業務合作,也可以是共建合資公司,郭彤認為豐富的合作模式意味著更加積極快速創造競爭力的空間。
最后是基礎治理。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合作都要做到公開透明。可以公開討論,更是伙伴情誼和兄弟情誼,最終以光明的原則追逐價值和事業。
責任編輯: